市场分门别类,渠道各有优势,各种物流企业没有非此即彼的完全替代性,都是在为合适的场景寻找最优组合。过去,企业是寻求资源能力与需求的匹配,站在内部视角在已知的信息里做决策,容易被自我裹挟。如今,市场潜移默化,颠覆式创新并无章法可循,资源、流程、产品、技术等竞争要素产生新的化学反应,要运营跟得上市场,应不忘物流服务的初衷。凭借中国第一贸易大国的身份,及蓬勃的跨境电商新业态,国际拓展空间值得期待。中国物流企业进入全球市场,跨境一站式的物流解决方案需要落地的运营模式和实体,并对物流系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中国物流企业与各国海关的公共系统联机可以实时掌握海外转运站及线路的运营情况。

可预期的服务。物流服务最重要的是可靠,价格、时限及质量要匹配产品设计,让客户体验具有确定性,另外要过程可视化、诉求得到响应、异常得到保障。市面上有众多类型的物流业务,企业必须有所取舍和细分,锁定于特定市场或客户群,不断强化特有资源及能力,打磨产品和服务,提升专业度。在市场中,中小企业可以拼差异化,大企业则要做服务平台,即使需求跨市场,服务过程也仍要紧密连贯。跨境物流要加速建立海外物流服务网络,融入全球供应链,实现内外联动。预期之中的服务是值得信赖的服务,而超乎预期的则需要更卓越的运营。

可控制的质量。可控是网络运行的基本要求,失控则往往伴随服务规模扩大或业务结构调整。客户行为的改变、前端快速创新的需求、成本缩减等,都会使得后端运营的工作量和复杂度不断上升。运营管控80%的精力是在处理异常,因此有必要对20%的瓶颈做专项治理,抓少数异常的长效应对机制。运营考核绩效以保障计划为基准,网络体系难以为个别临时需求调整,但仍然要为维持可靠水准做临时调度或投入额外资源。跨国界的信息不对称正在逐步消失,不少国外物流商也将触手直接伸向了国内的前端客户,人才、技术和行业经验等壁垒也在市场化中消弭,创新驱动更依赖于良好的技术能力对网络的整合。

可量化的成本。精益物流的概念永不落伍,因为商品自身已陷入价格战泥沼,而货主更加追求物流渠道的低价,所以造成物流价格战陷得更深。物流企业需要应用更多的数字化和自动化手段来挤成本、拉规模,比如资源是否能被高效充分利用,流程是否简化、标准化,操作是外包还是转包。代理型物流企业成本核算相对简单,网络化物流商要算清账会更复杂。整合、共享已不再局限于物理设施,资源集约共享的“云运营”概念,通过技术可以实现逻辑上的集约,确保了服务资源的灵活调度,保障了客户体验的一致性。在成本与市场的双重压力下,物流企业稍有起色便会提出增值服务的概念,搞点特殊服务、廉价的过度服务,表面上看似在寻找差异化,实质无异于将自己置于一个更加被动的处境。

(本文内容根据网络资料整理,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连连国际赞同其观点和立场)